close






















 


 

福壽山農場之歷史風華

   民國43年農復會依據政策,委託中興大學之前身省立台中農學院園藝系師生,利用2個暑期完成東西橫貫公路主支線園藝資園之調查,建議政府於高山發展溫帶性農牧事業。

   民國46年,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響應政府號召,以高山園藝調查報告為依據,從各療養大隊待退士官兵中,遴選身心健康志願從事山地農墾者100人,攜帶3天乾糧由谷關徒步向山區進發,當時公路尚未開通,第1夜宿佳陽部落後山草叢,第2夜宿梨山山麓「好漢坡」,至第3天早上10點找到有水源的廣大草生地。即今日之福壽山農場。當時歡愉之情,達到頂點亦忘掉了數天來旅途之辛勞,開墾人員依到達山頂之順序,每20人為1組,共分5組,互選資深人員擔任隊長,並將隊伍分5個方向帶開,大家卸下行李後立刻砍伐茅草搭建茅舍,日後演變成為現在之周、漢、唐、宋、明5個農莊。

   本場於梨山設場伊始,即依據老主任委員 經國先生指示經營原則:農場生產對國家外匯沒有幫助的不做及農場產品不能與平地農家爭利;我們即針對高山氣候,擬定生產計畫:利用高山特殊氣候試種落葉果樹及夏季蔬菜。

   溫帶落葉果通常須栽培於冬季有適當低溫之地區,台灣本屬亞熱帶地區,冬季缺少適度低溫,當本場提出種植果樹計畫時,園藝界許多前輩多不贊同並交相指責,認為種植溫帶果樹在理論上就行不通而用不著試驗;榮民也半信半疑的將分配之果苗心不甘情不願的隨便種種,梨山上之原住民也譏諷我們說:「日本人在台灣50年都沒做成的事,你們這些老弱殘兵還想成功?」,所幸經由老主任委員 經國先生之勉勵及中興大學教授等協助下,終於於民國47年定植之果苗,3年後結了桃子,4年後生了梨子,5年後也結了蘋果,經專家品嚐鑑定,口味及品質絕佳;後因產量豐富售價高,使榮民收益急遽增加,先總統 蔣公指示農復會支助經費,由農場自行繁殖果苗,無條件供給梨山地區之原住民,並給予技術指導,此乃梨山地區落葉果樹之肇始。

   本場設場伊始,即利用高山之特殊氣候,倡導發展落葉果樹暨高冷蔬菜,自48年起於場部中心地帶開闢品種觀察試驗區,由國外先後7次引進桃、梨、蘋果、李,板栗、胡桃、及獼猴桃、藍莓等15種類,近200品種試種,並依據試種結果作為梨山地區繁殖推廣落葉果樹之依據。民國68年政府開放蘋果自由進口後,各類果品售價低落,而生產成本不斷上揚,且因工商業發展迅速,使高山地區人力缺乏,使新興落葉果樹面臨重大之危機,本場為此於74年辦理園相更新,針對新品種、新技術之引進,重新規劃園地,並矮化樹型,利用農機操作以降低生產成本,進而提高果實品質,現尤以「蜜蘋果」為甚。69年又發展高山茶葉,種植烏龍、鐵觀音及武夷等品種,而以「福壽長春茶」馳名中外。本場亦奉命於民國60年起,負責執行我國援助泰國「泰王山地計畫」,將本場落葉果樹栽培成功之範例推廣至泰北山區,每年指派技術人員2人長駐泰北山區指導,經過工作人員之努力,使泰王多年來倡導「以農產品替代鴉片」之理想得以實現。

   農場初期以純農業生產,近來因社會不斷變遷,傳統農業已漸沒落,為因應時代潮流,發展旅遊觀光與農業生產之多角化經營發展,自82年起規劃發展觀光休閒,以特殊之高山自然景觀,吸引遊客來場遊憩,先後興建有旅客服務中心,小木屋、宋莊、福壽館等住宿區及天池露營區,並逐年自籌及爭取經費辦理設施更新、整建及景觀美化,如旅客服務中心之整建,松盧、宋莊、福壽館等住宿區之設施更新、整建及鴛鴦湖周邊景觀美化、露營區及天池之景觀美化,期給予遊客最佳之服務品質。近來為配合國土復育政策,辦理整體規劃,保留部份果園及茶園做為品種觀察試驗及生態教學,其餘均辦理景觀造林及原生樹種造林,配合綠美化,全力發展農林並貌之生態旅遊區,使本場以嶄新之面貌發展一新紀元。




 

歡迎訂閱部落格,一同關心梨山的旅遊和水果!



[梨山。豐久。福壽山] http://tw.myblog.yahoo.com/sandy-baby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逸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